“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和驱动力量,正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快速涌现。”8月29日,在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外财经教育联盟第一次全体会议暨人工智能时代财经人才培养国际高端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说,高等财经教育须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抓住机遇加快推进高等财经教育与人工智能的高质量融合,深入探索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财经人才培养水平。
马海涛说,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越来越凸显,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局内人”,应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范式、新场景、新方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作主旨演讲
(资料图片)
马海涛表示,人工智能的数据化、智能化特征,与数字经济时代高等财经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高的契合性,能够进一步拓宽教育资源获取渠道,也可以因材施教,合理分配使用教育资源,以及科学地评估和改进教育资源,从而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益。同时,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和开放性特征,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质量。
作为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一线从业者”,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为高等财经人才培养和高等财经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服务,如何更好地将人工智能系统地融入到人才培养实践中?马海涛认为,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素质结构、健全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升级人才培养教育环境。
马海涛表示,为适应智能时代发展,高等财经人才培养首要是转变理念。当前高等教育的对象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加娴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为人才培养变革与相关要素改革创新奠定基础。高等财经教育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知识创新和社会需求逻辑,促进人才培养真正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同时,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马海涛说,高等财经教育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融合新模式,通过跨学科平台与团队建设,加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促进学科间“近距离”“远距离”和“跨界”交叉,并坚持系统和整体的发展理念,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
“高等财经教育应进一步明确财经领域‘大行业’概念,加强校地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马海涛说,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为引领,将高质量科研融入各层次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财经领域重大理论创新与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撑;要优化高校内部学科体系与行业产业的互动交流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实验教学科研平台和产学研实践基地,拓展智慧型育人环境的边界。
此外,马海涛认为,要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深化评价机制改革。他说,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创新评价工具,加强教育评价的专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对高等学校而言,要根据发展实际制定并推进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在顶层设计中强化数字技术的关键作用;要依托智慧校园和教育教学数据平台建设,构建能够支撑教育评价改革的“数字底座”;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推进实施分类评价和精准评价,促进教育评价的系统性变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编辑 罗秋红
二审 石云华
三审 岳振
Copyright 2015-2022 每日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