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双廊,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那紧靠碧波荡漾的洱海、可以远眺苍山十九峰的古渔村,那个繁华的休闲度假小镇。其实双廊,一半是水,一半是山,本期《大理视点》,一起去双廊镇的山村看一看,那里的产业发展得如何,又是如何闯出一条“振兴”之路的。
△大理视点 | 双廊山村闯出的振兴之路
走进双廊镇石块村种植大户何江炳的种植基地,成片的沃柑树错落有致,橙黄色的沃柑挂满枝头,圆润饱满、色泽鲜艳,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着管护,清香果味随风阵阵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资料图)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作为石块村第一批种植沃柑的农户,早在2012年,何江炳就在石块村种下了20亩沃柑。河谷气候,阳光充足,加上附近有一个小水库,石块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特别适合种植热区经济林果。经过摸索和精心呵护,何江炳种植的沃柑圆润饱满、汁水充盈,卖出了非常好的价钱。
“我们家以前就是种苞谷,经济收入少,2012年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找到了沃柑这个新品种,就大胆地试验,最后试验成功了。第一年我种了20多亩,收入30多万元;第二年就更不得了,卖了20多万斤,当时的价格是相当高,卖了150多万元,然后就给周边农户带动起来,大家一起种沃柑。”看着成片的即将成熟的沃柑,何江炳高兴地回忆。
尝到甜头后,何江炳逐步扩大了种植规模,也带动了周边的农户一起种植沃柑。目前,何江炳的沃柑基地有100多亩,除了招收附近村民务工,用工量大的时候还需要到周边县市招收工人。工人们除了能增加收入,还能学到沃柑种植技术。
正在果园里干活的务工人员茶世英说:“我们是从南涧县来这里务工,负责施肥、除草,每天不仅包吃包住,有110元的工资,还能学到果树种植技术,非常喜欢、非常满意这份工作。”
近段时间,市场上已经有沃柑在销售,但石块村成片的晚熟沃柑,还没有进入销售季。在本地沃柑成熟上市前,石块村的种植户们忙着加强沃柑管理,清理等级不达标的小果,以提高品质和错季销售的策略,闯出一片市场。
“我们云南的沃柑是错季上市 ,要等广西那边的沃柑卖完了以后,我们这边5月份才开始上市。”何江炳介绍说,“种果子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资金不够用,政府也是帮忙去解决贷款问题,各级政府都是相当关心支持,不然怎么能发展得这么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石块村沃柑种植面积达5467亩,每年亩产值在2.5万元至3万元之间,小小的沃柑树结出的不仅仅是丰收的“甜蜜果”,更是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在石块村,除了漫山遍野的沃柑即将成熟外,贡菜也迎来了丰收季。连日来,种植户们趁着晴好天气,抓紧采收贡菜,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走进村民家中,只见大家正忙着加工贡菜,通过削皮、划条、晾晒三道工序,贡菜变成细细的长条,等待售卖。贡菜不仅生长周期短,种植成本低,而且还能有效利用冬季闲置的土地,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目前,石块村贡菜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贡菜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石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垚说:“石块村的产业非常多元,以柑橘、蚕桑、贡菜、烤烟为主,发展也比较快速,各大块产业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加,年初成立了大理市石块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下一步将走品牌创立、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路子,做自己的品牌,把我们的农产品以更高端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放心、满意。”
近年来,双廊镇始终把一三产业作为经济的主动力、主动脉来抓,全镇呈现出一村一品、多点开花,特色产业渐成规模、要素互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镇生猪存栏9376头,牛存栏5497头,羊存栏6400只,禽类存栏45850羽,总收入达9200余万元。现有桑园面积8041亩,种桑养蚕363户,标准化养蚕大棚194个,蚕农收入1342.8万元;种植烤烟159户、2780亩,交售烟叶35万公斤,烟农收入约1100万元;种植软籽石榴约1200亩,沃柑5000多亩,产值约9800万元;引入云南怡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大马士革玫瑰3000余亩,大马士革玫瑰产业年劳务工资支付240万元以上。现有大荚豌200余亩、万寿菊4000余亩、香菜60余亩,年产值逾800万元,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双廊镇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以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做优畜禽养殖、烤烟种植等传统农业,做强蚕桑、沃柑、大马士革玫瑰等优势特色产业,做大万寿菊、大荚豌等新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筑牢利益链,带动山区群众共同奏响了乡村振兴致富曲。
“2022年,双廊镇五星村、石块村和伙山村的产业收入就达到2.4亿元。”双廊镇副镇长荣学俊告诉记者,“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在石块村建设冷库项目以及水果分拣中心,在五星村搭建一个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帮助伙山村发展传统的畜禽养殖产业。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的不断发展,把双廊镇的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让群众的收入多起来,相信在未来,他们的笑容也会更加甜蜜。”
记者:朱滢 吴志 程东云
编辑:张辉
值周:胡亚玲 张辉
主编:李胜
Copyright 2015-2022 每日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